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动态  >  内容页

《故园》探班:目光聚焦“台湾故事”

2015-08-13 16:46:25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分享到:

    作为北京人艺今年新排的原创大戏,《故园》一直在紧锣密鼓的排练当中。这是北京人艺为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台湾光复70周年的纪念之作,将在八月底正式上演。这是北京人艺对舞台承载与表述的又一次尝试:把民族情感放到每一个人身上,把目光给予值得关注却不为人知的那样一些人,那样一些事儿。《故园》的导演唐烨如是说。


    《故园》以台湾会馆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日伪时期的北平,为赎回小院产权从台湾而来的教书先生和生活在小院里的北平石匠从格格不入到患难与共最后生死与共抗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在国难面前,一群老百姓,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坚守民族文化,坚守心灵与人性的一段难忘历史。“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展现这样一群台湾人的故事。之前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太少了,通过排这部戏,做案头工作,体验生活,这才了解到很多台湾同胞在抗战时期做出的贡献。而且,我们也由此意识到在一场战争中,除了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还有似乎没有那么血腥但是却依然触及灵魂的文化阵地,那些为了抵抗文化侵略而顽强不屈的人们,战士们守护了我们的家园,而这些人在守护我们的根源,他们不应该被我们忘记。”导演唐烨介绍道。


    探班当天,排练厅上演了剧中的两个片段,不仅让人看到了日本文化侵略代表人物野田与剧中台湾人、北平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凸显了戏剧性,更让人看到剧中大量的台湾元素。例如观众非常熟悉的,曾由邓丽君翻唱过的台湾民歌《雨夜花》在剧中被演员用闽南语演唱,借由思念情郎的歌词表达对祖国对家园的思念。而台湾传统的歌仔戏也将在剧中亮相,“我们希望在细节上寻找更多文化支点。”

    在舞台上说得一口地道的北京话是人艺演员们的基本功,但这部戏偏偏是要求他们“倒口”——在舞台上用方言说台词。此番剧中为了区分开北平人和台湾人的身份,一部分演员要完成台湾普通话的“倒口”,这比起以往任何一次的经历来说还要更难,不少演员表示:“一旦说不好,观众就觉得不可信了,这中间有一个度的把握”。据导演介绍,为了支持大家学好台湾话,台籍演员高倩把自己的台湾朋友轮番叫到排练厅帮助演员纠正发音,而地地道道的台湾媳妇,剧中演员白荟则把自己的先生也请来做陪练,“我们成立了台湾小组,每天检查演员学习情况。当然了,我们也有北平小组,因为剧中时代的北京话跟现在的北京话可不一样,大家一不留神就会忽略这种差异,所以从语言上把关是我们这部戏的一大课题。”唐烨说道。


    虽然是纪念主题,但是作品更多地从人性出发,从小处着眼来给观众呈现一段真实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我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塑造过很多不一样的人物,但这次的角色更加难演。”曾在《北京人》中成功扮演了老太爷,在《我这一辈子》中扮演“我”的北京人艺实力派演员仇晓光此番加盟饰演了北平石匠何长贵,“越是正面的人物越是难演,所以我从他的性格入手,让人物有了更多侧面。”仇晓光说,“何长贵对前来相助的台湾人从不信任,不理解,到相互包容,生死与共,花了8年的时间。我们要在一百多分钟里把这种变化展现给观众,让观众相信和感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是因为这种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处理,使得这部剧舞台充满张力。

    8月31日起,《故园》将登陆首都剧场,带观众走进70年前四九城里一段坚守八年的另类抗战故事。

(摄影:李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