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生流暨台湾光复70周年而创作的话剧《故园》将于8月31日在首都剧场开始首场演出。这部由王俭编剧,唐烨导演的作品以北京台湾会馆作为故事原型,描写了在抗日战争中北平沦陷时,共同生活在曾经的台湾会馆中的台胞与北平百姓同甘共苦,守护文化家园的故事。在剧中,不仅有“五人上书”、“卢沟桥事变”等有据可考的史实,也通过对真实事件的再加工为观众讲述了一段两岸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充满民族情怀的另类抗战往事。
关于北京台湾会馆
台湾会馆是在京台湾人聚会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长期由在京的台湾人及其组织使用和管理。台湾会馆延续至今已有116 年的历史,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既见证了在京台湾人的活动,也见证在京发生的一些重大涉台历史事件。如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前,在京赶考的台湾举子联合台籍官员上书“督察院”代奏光绪皇帝,反对割台,并参加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等。台湾会馆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
(图为修缮前的台湾会馆)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始,陆续有台湾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台湾会馆因而就台湾举人进京赶考而建立。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间,共有32位台湾籍举人考中进士。一百多年来,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道,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卓越的贡献。1993年,台湾会馆恢复为纪念场所。
关于“五人上书”
在台湾会馆的门前,一座名为“五人上书”的铜像颇为惹人注目。这座铜像的背后,是台湾同胞心向祖国的一片热忱。
1895年4月17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正式订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等地给日本,并赔款二万万两白银。消息传到台湾海峡两岸,群情激愤。4月28日(农历四月初四),即《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11天,在京台湾省籍人士叶题雁、李清琦、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等五人联合上书都察院,由都察院左都御史裕德代转奏呈文,激烈表达“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为皇上赤子,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等坚决反对割台的决心和勇气。史称“台湾五举子公车上书”。“台湾五人上书”最早代表400万台湾同胞发出心声,成为了在京台湾人不能不说的一段珍贵历史。
关于《故园》
《故园》以台湾会馆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日伪时期的北平,为赎回小院产权从台湾而来的教书先生和生活在小院里的北平石匠从格格不入到患难与共最后生死与共抗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在国难面前,一群老百姓,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坚守民族文化,坚守心灵与人性的一段难忘历史。
据导演唐烨介绍,这是北京人艺舞台上首次上演台湾人的故事。在剧中,我们不止能够听到演员们特意学习的台湾腔与歌仔戏,也能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由这些台湾人与北平百姓共同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