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北京人艺原创新排作品《故园》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此番推出这部作品既是对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台湾光复70周年的纪念,同时也是北京人艺对于舞台领域又一次新探索。作品将战争题材搬上舞台,通过特殊岁月里的抗争故事,唤起每个人的民族情感。
聚焦文化抗战阵地
不直面战争和战场,却表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时刻的不屈抗争,是《故园》最大的特点。抗战题材在话剧舞台上屡见不鲜,而北京人艺此番则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文化抗战阵地,表现中国人对于文化侵略的不屈抵抗。与此同时,以讲述老北京故事见长的北京人艺舞台上也首度出现了“台湾人”的身影。该剧以台湾会馆为背景,描述了自1937年北平沦陷开始,为赎回台湾会馆产权而来的的台湾教书先生林文轩与居住在小院的北平石匠何长贵间,从纠葛不断到荣辱与共,共同抗敌的故事。而剧中涉及的许多如“五人上书”等台湾同胞为国家命运抗战的史实也被重新关注,将观众带回到那段不应被忘记的历史。以小见大,关注人的内心,是导演唐烨的戏剧理念,此番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她对残酷的战争也有着自己的解读方式。“我们没有刀枪,一样是在抵抗,这种无声的抵抗非常有力量。再大的主题都要由人来体现,我们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塑造个性化角色
在一部剧中既描写台湾人,又表现北平人,《故园》里对人物的塑造无疑是全剧的亮点。饰演过《北京人》里的老太爷、《我这一辈子》中的“我”等角色的北京人艺实力派演员仇晓光此番出演了剧中的北平人——石匠何长贵。塑造好这个说起话来有些粗声粗气,却满腹侠骨柔情的硬汉子形象,对他是个新挑战。“这个人物最难把握的是对于他身份的控制,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这里面要求有一个准确度。让观众从性格上去认识接受他,使何长贵不仅有着鲜明的个性,还那个时代北平人身上特有的品质。”仇晓光说。而台湾教书先生林文轩则由北京人艺青年演员邹健扮演。他塑造过《甲子园》中地道的北京爷们儿金鑫,《天之骄子》中的曹丕等完全不同类型的角色,此次变身为儒雅博学的台湾教书先生,操着一口台湾普通话,却毫无违和感,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人物的身份。而剧中其他人物无论是进步青年槐花、北平青年大宝、抗战英雄小龙,还是从北平流落台湾的郝淑贤、一众心怀故乡的台湾有为青年,均性格分明,让人印象深刻。
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北京人艺有很多写小院的戏,但我们这次的小院不太一样,我们的表演是写实的,但布景选择了写意的。”用写意的手法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舞台更为自由,从而营造精神家园的意向是此番舞美呈现的主题。除了写意的布景,舞台表现上也穿插了回忆等虚实相间的手法。利用转台区分舞台空间,依靠表演支撑划分区域,《故园》让观众更加关注演员的表演。而剧中将台湾地区传统的歌仔戏作为回忆片段搬上舞台上,同时运用京韵大鼓作为转场音乐,都让人对传统文化又多了一重关注。正如导演唐烨所言,即使在和平年代,对于文化传统的守护依然是一件不能被忽视的事,希望用这部戏唤起大家对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守护。
据悉演出将持续至9月5日。
(摄影:李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