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生于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借流经家乡的大渡河支流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之名,取了郭沫若这个笔名。 郭沫若早年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1921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中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为我国的新诗歌运动奠定了基础。1926年他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只身返回祖国,在敬爱的周总理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以古喻今,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发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道:“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我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后,郭沫若创作了历史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