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禺(1910-1996)
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
曹禺自幼酷爱戏剧,15岁加入天津南开新剧团,开始戏剧演出活动。1930年,从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清华学习期间,他广泛钻研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及奥尼尔、易卜生、契诃夫的剧作。他融合个人成长的家庭背景和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及感悟,于1933年大学毕业前夕,创作了处女作话剧《雷雨》。1934年,《雷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雷雨》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作品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杰出地位,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后曹禺陆续创作发表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
曹禺的剧本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以影视、京剧、歌剧、音乐剧、芭蕾舞剧等艺术形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
曹禺在北京人艺的“00001”号工作证(展于人物厅)
曹禺是北京人艺的首位院长,也是北京人艺的终身院长。从1952年建院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44年间他最钟爱的是“北京人艺院长”这一职务,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剧院的建设与发展上。北京人艺先后上演了他的九部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作为剧院的保留剧目常演不衰,尤其《雷雨》的上演场次更是不计其数。其作品滋养了一代代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和舞美工作者,同时促成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演剧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藤椅(展于人物厅“曹禺书房”)
曹禺在住院期间,有一年,他住家的那栋楼要统一进行室内粉刷,厕所也要装修,以前的老窗户要换成塑钢窗。为了把墙面露出来,我和万方姐一块儿回去收拾,得把家具往屋子的中间挪。家里书多,把书柜书架都压得快散架了。我和万方姐见到老爷子平常坐的那把藤椅实在是又旧又破,扶手都破烂得不行了,修也没法修,便扔到了楼下的垃圾站。回到医院,我对曹老说家里有的家具快散架了,实在不能用就处理了。他叮嘱说:“小白,那藤椅别给我扔了,扔了可惜,修修还能用。”我一听,心里忽地紧张起来,呦,老爷子舍不得。我赶紧赶了回去,在楼下把藤椅给捡了回来,多亏呵,那把破藤椅还放在原处没让人搬走。想想也对,曹禺住院前,他和这把藤椅日夜相守,就是坐在这把旧藤椅上,他曾写出了多少有分量的文章!其实现在摆在戏剧博物馆中的那张桌子也快散架了,桌面和桌面以下的部分已经不成一体,稍一动就左右晃悠。这些细节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曹禺生活的俭朴,这就是他最真实的一面。
讲述者:白世林(曾担任曹禺住院期间的生活秘书)
《文学季刊》(复制品,展于人物厅“曹禺的书房”)
1933年8月,曹禺在暑假中完成了《雷雨》的创作,随后便将稿子交给童年好友靳以。适时靳以正与郑振铎筹备《文学季刊》,巴金、冰心等人任编委。靳以为了避嫌,暂时将剧本放在抽屉里。过了一段时间,适逢巴金抵京,与靳以谈起要多注意文坛新人,多发表有才华的新人作品。没过多久巴金发现了放在抽屉中的《雷雨》,他当晚一口气读完了《雷雨》,深被剧本感动,主张立即发表。1934年7月《雷雨》发表在《文学季刊》的第一卷第三期上。
1936年1月,由巴金亲自阅读校样的《雷雨》单行本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同年,日译本《雷雨》在日本出版,其后《雷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与观众见面。《雷雨》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
书法《龙马风神,骆驼坦步》(展于人物厅)
曹禺对剧院倾注了毕生的心血。1987年,曹禺院长在北京人艺建院35周年的时候,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龙马风神,骆驼坦步。”“龙马精神”意指对于戏剧革新的追求,“骆驼坦步”意指对于艺术传统的坚守。这八个字既是对北京人艺过去成功之路的写照,是对北京人艺精神的概括,也是对北京人艺未来的期望。曹禺深谙“传统”与“革新”和谐统一的艺术辩证法:没有革新的传统是缺乏生气的,没有传统的革新是缺乏根基的。“龙马风神,骆驼坦步”也预示着做人做艺要有如骆驼般脚踏实地,铿锵有力;如蛟龙、骏马般不知疲倦,奋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