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曹禺访美(展于人物厅)
与阿瑟▪米勒合影
1980年3月,曹禺应美中学术交流协会、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邀请,赴美讲学。3月28日,在东道主举行的欢迎会上,剧作家阿瑟▪米勒在致欢迎辞中强调美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赞誉曹禺剧作的结构与气魄。曹禺在学术演讲中介绍了中国戏剧简史。
与哥伦比亚大学《北京人》剧组合影
1980年3月25日,哥伦比亚大学为欢迎曹禺特意排演了《北京人》,在霍瑞斯▪曼剧场上演,导演肯特▪波尔,翻译卢▪莱斯利。这部作品深受美国同行好评,阿瑟▪米勒对该剧推崇备至,称之为“感人肺腑和引人入迷的悲剧。”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长时间地鼓掌。曹禺走上舞台向演员们祝贺,向观众致谢。他激动地说:“演出好极了,演员、导演、舞台设计,以及所有有关的朋友都非常严肃、热情地演出了这个戏。这次演出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成果之一。”
曹禺三次访日
曹禺一生曾三次访日,照片为1982年10月,曹禺第三次访问日本,率中国戏剧家代表团成员与千田是也等日本同行在东京俳优座剧场小聚。在此期间,曹禺访问了正值纪念创立百年的早稻田大学。曹禺首次访日是1933年的春天,参加清华大学赴日考察旅行团,他在日本第一次看到歌舞伎,观看菊五郎演出的《义径千本樱》。在东京筑地小剧场,观看《好望号》。第二次访日是1956年8月,曹禺随中国代表团飞往日本,参加第2届原水爆禁止大会。期间,他与文学界同行进行了交流,还特意与《雷雨》日译本作序的秋田雨雀先生、日文本《雷雨》的译者影山三郎见面。在2010年曹禺诞辰一百年的时候,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进行交流,举办了“纪念曹禺”的交换展览。
《日出》手稿 (展于人物厅)
曹禺:·我写这个戏时,怀着“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决绝心情。我痛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希望它早日被消灭。·写完《雷雨》,渐渐生出一种对于《雷雨》的厌倦。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像戏”了。技巧上,我用的过分。于是在写《日出》的时候,我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我想用片段的方法写起《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谓“结构的统一”也就藏在这一句话里。1935年,曹禺为了创作《日出》,深入社会底层,到贫民窟、“鸡毛店”、“土药店”访问各种饱受辛酸屈辱的人们。1936年5月,开始正式创作,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自6月1日起,《日出》开始在《文学季刊》第一期连载,至9月第四期载毕。该剧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时任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的谢迪克在《大公报·文艺》上评论说“《日出》在我看到的现代中国戏剧中是最有力的一部,它可以毫无羞愧地与易卜生和高尔斯华绥的社会剧中的杰作并肩而立。”
《北京人》手稿 (展于人物厅)
曹禺:我为什么要写《北京人》呢?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我当时常常看到周围的人,看他们苦着,扭曲着,在沉下去,百无聊赖,一点办法也没有。我感到他们在旧社会中所感到的黑暗。我想好人应该活下去,要死的就快快的死吧,不要缠着还应该活下去的人。1940年秋,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开始创作《北京人》。1941年10月24日,该剧由中央青年剧社在重庆抗建堂首次公演。1956年10月,北京人艺开始排演该剧,并于次年6月15日在首都剧场首演。《北京人》是曹禺创作的一个高峰,是他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作者在创作时的视角更高,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更深刻、透彻,因而该剧思想深邃、意蕴丰富,历久弥新。《北京人》的写作风格较之前更加淳朴,民族气息也更浓烈,在表现中国人的生活情调、道德观念、家庭关系、典型性格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高度和艺术成就。
北京人艺《雷雨》首演说明书
在1952年北京人艺建院之前,《雷雨》已被多个剧团排演。1953年11月,北京人艺根据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关于上演“五四”以来优秀剧目的号召,经反复研究,决定上演《雷雨》。1954年6月30日,北京人艺话剧《雷雨》搬上舞台,由夏淳担任导演。第一阶段演出59场,观众达53000余人。在最后一场的演出结束后,曹禺和全体演职人员在说明书上签名留念。
在北京人艺上演《雷雨》的65年里,截止到2019年10月,演出总场次为586场,其中重排演出共148场。
《王昭君》演出说明书前言手稿(展于人物厅)
曹禺:
·我为什么写《王昭君》呢?这是敬爱的周总理交给我的任务。记得那是六十年代初的一个下午,在政协礼堂,总理和我们一起谈话,内蒙的一位领导同志向周总理反映,在内蒙地区,在钢城包头,蒙族的男同志要找汉族对象有些困难,因为汉族姑娘一般不愿意嫁给蒙族的小伙子。周总理说:要提倡汉族妇女嫁给少数民族,不要大汉族主义;古时候就有一个王昭君是这样做的!接着,总理对我说:“曹禺,你就写王昭君吧!”总理还提议大家举杯,预祝《王昭君》早日写成。
·我把这个剧本献给祖国国庆三十周年,并用它来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1961年,曹禺开始写《王昭君》,为了搜集素材,他还到内蒙搜寻匈奴史迹、昭君传说。1962年秋,文艺界提出“大写大演13年”,要求文艺创作主要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13年。曹禺接到命令停写《王昭君》,改写现代题材剧本。1978年,时隔16年,曹禺提笔续写《王昭君》。1979年,北京人艺排演《王昭君》,在首都剧场连演115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