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确立
鲜明的民族风格
浓郁的地域特色
谐和的整体创作
一个剧院艺术风格的最直观体现即在舞台时空的流转之间,通过对代表剧目的鉴赏,即可见仁见智。
1959年,文化部对北京人艺的国庆献礼剧目提出要贯彻百花齐放,拿出来的东西要高、要尖,要代表剧院的最高水平。剧院推出《蔡文姬》《骆驼祥子》《雷雨》《日出》《烈火红心》《带枪的人》《悭吝人》《伊索》等八部大戏展演。
1962年,欧阳山尊在院长会议上提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一次全院十年艺术总结:明确十年来剧院艺术创造的道路和成绩,认识已初步显现的风格,突出今后的发展,促进剧院风格的形成。
“郭老曹”与剧院风格的形成
北京人艺建院之初,就有郭沫若、老舍、曹禺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剧作家的经典作品孕育滋养,而剧院也正是以排演老舍、曹禺、郭沫若的剧作而著名,三位先生的作品风格为北京人艺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学涵养,让北京人艺一开始就站在比较高的起点和艺术水准上。
党委书记赵起扬因此说:剧之本,院之本。
历史剧创作
1956年,焦菊隐选择《虎符》作为话剧民族化探索的首部剧目,开启了北京人艺与郭沫若的合作。从《虎符》到《高渐离》,再到《蔡文姬》《武则天》,在北京人艺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郭沫若的剧作为北京人艺在历史剧及话剧民族化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上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
1963年郭沫若《武则天》剧本修改稿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郭沫若才华横溢,生平创作了十多部历史剧。他的历史剧充满浪漫主义、富有诗情;不过于追求生活细节而以突出思想、激情为特点。其代表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聂嫈》《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等。
京味儿话剧
1951年,老舍先生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其后,他又创作了《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茶馆》《女店员》《红大院》等多部话剧。北京人艺共上演了老舍先生的八部作品。每有合作,老舍先生常常步行到人艺,亲自给大家朗诵剧本,且一边朗读一边解说,示范剧中人物举止动作,其生动演绎总能立时激起演员的创作激情。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正红旗。现、当代作家。青年时代因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小说奠定了其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老舍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与《红大院》剧组成员讨论剧本
“五四”优秀剧目的排演
1953年11月27日,根据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关于上演“五四”以来优秀剧目的指示,剧院党组会研究上演曹禺剧作的问题。经反复研究决定先上演《雷雨》。此后,又先后排演了曹禺的多部剧作,曹禺剧作集中反映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富于人文主义情怀,其作品的艺术风格是剧院整体风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禺(1910—1996)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以及《家》(改编)等。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以《雷雨》《日出》《北京人》为代表,曹禺的戏剧强烈集中地表达了五四新文学主题,为被压迫者发声,以解放个性的民主主义精神冲击封建主义与黑暗的旧社会。他高度的戏剧文学成就对我国现代话剧艺术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奠定了话剧这个五四以来新生艺术样式在我国的地位。
《日出》手稿
话剧民族化的探索
遵照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焦菊隐经过多方面的研究,于1956年提出了“话剧民族化”的大胆设想,并付诸实践。他在保持话剧的“体验”的创作方法基础上,创造性的吸收了中国戏曲的表、导演方法,增强并丰富了话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还创造性地吸取了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诗歌、美术、音乐等手段,使话剧的演出绚丽多彩,完整和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焦菊隐善于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理论与中国戏曲的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话剧艺术当中,创造出富有民族风格的舞台样式,得到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
话剧民族化代表作
虎符
创新实验,将戏曲元素融入话剧舞台

1956年《虎符》排练,朱琳和吴淑昆等向戏曲专业人员学戏
1957年沈从文对《虎符》服饰道具等历史考据意见
1957年《虎符》舞美设计图
茶馆
完美的整体感 出神入化地汲取戏曲精神
《茶馆》第一幕茶客众多,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为了强调艺术的真实,焦菊隐和导演夏淳、设计王文冲反复琢磨茶桌的摆放,最终使之与剧情完美呼应,达到了“满台皆是戏”的艺术效果。
1963年4月2日老舍先生看《茶馆》排练后与导演和演员交谈
《茶馆》第一幕舞台模型(北京人艺84级舞美学员班1985年制作)
《茶馆》第一幕舞美设计效果图
《茶馆》剧中使用的音效响器
《茶馆》人物速写
智取威虎山
以戏曲手法表现当代生活的成功实验
为了表现茫茫林海和深邃洞穴的不同意境,焦菊隐在戏中采用了可以升降的软景,在灯光的变化下,使有限的舞台空间得以完成时空切换。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借用戏曲中较为夸张的表现手法,最终达到了真实、生活气氛浓、传神好看的艺术效果,成为后来京剧版乃至电影版《智取威虎山》的样板。
1958年版《智取威虎山》彩绘舞台设计图
1958年初,剧院投入排练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话剧《智取威虎山》。站立者为小说作者曲波,坐于左侧的是导演焦菊隐。
蔡文姬
以形传神、诗意舞台,浓郁的民族气派
似与不似的统一
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统一《蔡文姬》借鉴传统戏曲美学精神与外在表现形式,完美的融入到话剧舞台上,是话剧民族化的代表之作。该剧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情和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的导演构思融于一炉,创造出了一台具有中国气派的舞台精品。
1959年《蔡文姬》舞美设计图
《蔡文姬》服装设计图
完成了“民族形式与现代剧相结合”这一多年理想,成功地把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吸收运用到话剧中来。不是学习戏曲的单纯形式、手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戏曲为什么运用那些形式和手法的精神和原则。目的是为了丰富话剧表演,改变描绘生活过程中的“拖拉”,和表演情绪的“瘟拖”,更集中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化过来而非化过去。
——焦菊隐
武则天
清新婉约,如同工笔画作
以精雕细刻的手法,用无声的台词来补充和衬托有声语言的不足,在布景上更采用苏州园林的透视效果,辅以转台的巧妙使用,表现出深宫重帷的氛围。
建院初期排演的中外优秀剧作
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在自己艺术风格格局的建设上,始终奉行一戏一格的原则。在风格上坚持统一性、稳定性,在艺术上坚持独创性、多元性。
建院初期,除了焦菊隐的民族化探索以外,还有诸多艺术家在统一的风格下,创新排演了许多古今中外优秀的剧作,丰富了创作题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让北京人艺的舞台更加光彩夺目。
相声演员侯宝林来到《悭吝人》剧组,谈如何认识和表演喜剧的问题
北京京剧院专家在《关汉卿》剧组指导
《悭吝人》服装设计图
《关汉卿》服装设计图
当我和起扬、菊隐、山尊一起讨论创办北京人艺的方针、目标时,就希望把她办成一个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高水平的剧院,也希望通过演出我们自己的剧目,逐步形成剧院自己的风格,也可以说要形成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演剧学派吧!
——曹禺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设计制作
展览图片未经授权请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