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博物馆动态  >  内容页

纪念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8周年云展览之三

2020-07-02 14:40:10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分享到:

构筑艺术殿堂

取古今中外铸舞台经典

承民族风格建艺术殿堂




构筑国家级艺术殿堂



构筑北京人艺这座艺术殿堂的经验是: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大力促进剧院艺术生产的繁荣;志同道合干艺术,敬业奉献建剧院;领导集体团结稳定,艺术核心开明进取;制定规章制度,严格剧院管理;稳妥推进改革,增强剧院活力。

——刊于《光明日报》第15378号

1992年1月6日

《光明日报》刊载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发表文章《构筑国家级艺术殿堂的成功之路——关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调查》


1952年,北京人艺在四位创始人的带领下,团结一心,严谨治艺,为建设新中国的话剧艺术砥砺前行。从《龙须沟》奠定现实主义基础,到1959年《雷雨》《日出》《骆驼祥子》《蔡文姬》《带枪的人》《伊索》等八部大戏国庆献礼演出,北京人艺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并向前发展,比肩世界一流剧院的目标渐趋临近。


1978年,重现北京人艺演出风格的原创剧目《丹心谱》被搬上舞台,标志着北京人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新时期里,北京人艺秉承着“骆驼坦步,龙马风神”的精神,顺应时代、革故鼎新、继承发展、博采广纳,使舞台呈现更加多元璀璨。


拉开大幕,不忘初心。北京人艺用一部部剧作、一台台演出,构筑起一座话剧艺术的殿堂!


“出好戏,出人才,出理论,这是何等气魄!”

——曹禺


1982年曹禺在审阅剧院改革方案时如是说。这句话既是对北京人艺前30年的总结,更是对往后发展的期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艺术殿堂,虽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无外乎就此三条。


>>>>出好戏

新时期,北京人艺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人艺风格,借鉴吸收其它戏剧观念、戏剧流派的优点长处,拓宽创作思路,丰富上演剧目,增加表现手法,既上演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唱出人民心声的现实主义作品,又在舞台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探索性剧目。

>>>>出人才

北京人艺始终把剧目视为剧院发展的生命线,把剧本创作当头等大事来抓。一方面与剧作家保持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团结他们为北京人艺提供优质剧本,历史上就曾有郭沫若、老舍、田汉、丁西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的作品在人艺舞台上绽放光彩。另一方面也注重院内作家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以郭启宏、李龙云、刘锦云、何冀平、王志安、蓝荫海、刘厚明、梁秉堃等为代表的专业团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人民生活和情感、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并获得“小作协”的美称。


把北京人艺建设成学者型的文化剧院,是剧院创始人的梦想,也是几代人艺人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剧院在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先后开办了7期表演学员班、2期表演本科班(与中央戏剧学院合办)、2期舞美学员班、1期舞美本科班(与中国戏曲学院合办),同时也向社会广纳英才,建立起了一支专业化的艺术创作队伍。

>>>>出理论

从建院之初,剧院既重视经验总结,又注重理论建设,设立专门部门来收集整理艺术档案资料,总结、研究和出版理论书籍。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广邀戏剧界、学术界及广大戏剧爱好者齐聚共话,促进剧院戏剧研究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体系的发展。为了构筑起高水准的艺术殿堂,紧抓艺术创作,传承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继承发展 再创新高

新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戏剧舞台曾一度受到冲击。北京人艺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坚持变与不变相结合,在艺术生产规律、专业化管理方面顺应时代,继承和发扬剧院艺术风格和优良传统,求新求变。立足现实主义,坚持民族化探索,创排了一批古今中外的优秀剧目,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增光添彩。


新时期国外剧目巡礼北京人艺的发展道路上,一直保持开阔的眼界,放眼于世界戏剧,汲取外国优秀剧作的优点为我所用。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人艺排演的外国剧目不胜枚举,其中不少经典剧目已成为人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剧目有:《悭吝人》《请君入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贵妇还乡》《屠夫》《推销员之死》《洋麻将》《上帝的宠儿》《哗变》《油漆未干》《大将军寇流兰》《哈姆雷特》《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万尼亚舅舅》《人民公敌》《樱桃园》《玩偶之家》等。


2013年11月,俄罗斯莫斯科艺术剧院导演弗拉基米尔 · 彼得罗夫在北京人艺排演《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



新时期国内剧目巡礼


新时期,北京人艺在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风格与话剧民族化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排演了一批有中国气派、民族审美、反映社会百态、观照民生的戏剧作品。


>>>>深入生活•潜心创作

1986年7月《狗儿爷涅槃》剧组赴昌平高崖口乡体验生活

2005年6月《白鹿原》剧组主创赴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体验生活

2012年7月《甲子园》剧组在北京香山爱心护理院体验生活

▲《名优之死》


继承发展•戏比天大


>>>>独具特色•匠心营造

《天下第一楼》道具

《天下第一楼》舞美设计图

                                              

《窝头会馆》道具



小剧场话剧的开创与探索


在社会思潮逐渐多元的大背景下,北京人艺着手进行了新的戏剧尝试。1982年7月15日北京人艺原创话剧《绝对信号》开始排练, 11月1日正式演出, 开创了中国小剧场话剧先河,被称为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开山之作。


>>>>实验戏剧的先河

《绝对信号》在表现形式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传统话剧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的空间,探索了新的戏剧和舞台观念;促进了西方实验戏剧、小剧场演出在中国的突破和发扬。


>>>>探索与发现

小剧场话剧,总让人联想到“实验”、“先锋”和“新颖”的形式,但这并不等同于哗众取宠、拼凑解构。北京人艺在发展小剧场话剧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创新、探索、实验、发现,从《绝对信号》至今,北京人艺共创排了经典、原创小剧场话剧近五十部,旨在为观众带来震撼其心灵独一无二的时刻。


小剧场戏剧就是一座‘梦工厂’,它为导演提供了展示创新和探索精神的舞台。许多实验剧场都在这样的场馆举行。若想真正了解中国的舞台剧,就不能不看小剧场。

——任鸣


>>>>“造梦”空间为适应话剧形势的发展、培养人才、开辟一个新的演出阵地,北京人艺先后建成了北京人艺小剧场和实验剧场。作为北京最早建立的小剧场,这里见证了许多代表着先锋、实验色彩的小剧场戏剧的诞生,林兆华、任鸣、孟京辉以及众多戏剧导演的作品都曾经在人艺的小剧场里被观众熟知,既是当时也是现在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小剧场之一。


1993年2月剧院决定将首都剧场南边老食堂改建为小剧场

1995年11月剧场落成并投入使用,命名为“北京人艺小剧场”。由剧院排演的美国剧作家萨姆•谢泼德创作的《情痴》在此公演


2008年因设备老化小剧场停止使用

2018年10月扩建整体规划小剧场正式拆除


2002年9月剧院研究决定将首都剧场三楼改造为第二个小剧场,同年11月,命名为“北京人艺实验剧场”

2003年3月北京人艺实验剧场落成并投入使用,《我爱桃花》首次公演



现在我们看一个剧团办得如何,主要仍是看它演出了一些什么剧目,质量如何,是否经常在演出。可见剧目永远是评价一个剧院(团)办得好与差的主要标志。


我们制定剧目计划是从四个方面来安排的:一是现代戏,包括外国现代戏;二是“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三是新创作的历史剧;四是外国古典名著。这样安排就容易体现以现代剧目为主、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剧目方针。

                                                                   ——赵起扬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设计制作

展览图片来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未经授权请勿使用